苏州要债公司分享成功化解一起历时五年、涉案金额超15万元的物业服务费纠纷
近日,苏州要债公司通过“精准研判+情感疏导+利益平衡”三步工作法,成功化解一起历时五年、涉案金额超15万元的物业服务费纠纷。这场从“对簿公堂”到“握手言和”的调解过程,展现了基层司法工作者深耕矛盾化解的专业智慧。
前置研判:抽丝剥茧理脉络
吴江区某酒店与其物业公司,因物业服务标准、费用核算等问题自2020年以来多次协商未果,最终诉至青山区人民法院。法院判决后,双方对“一次性履行”还是“分期支付”“服务费涵盖范围”等细节仍存分歧,导致判决执行陷入僵局。
同里镇司法所受理案件后,立即启动“三查”机制:
查卷宗:
调阅法院判决书,明确判决金额构成(含2020-2024年历史欠费11.7万元、2025年服务费3.4万元)及法律依据。
查现场:
实地走访酒店,观察物业服务现状(如电梯维护、垃圾清运频率等),评估酒店方提出的“服务质量异议”是否属实。
查背景:
了解双方经营状况——酒店受行业波动影响营收下滑,物业公司因成本上涨面临运营压力,找准“经济压力”这一矛盾症结点。
柔性调解:双向疏导破坚冰
针对双方对立情绪强烈的特点,调解团队采用“背靠背+面对面”组合策略:
情感破冰:用共情打开沟通缺口
对酒店方:
同里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以“疫情后企业生存不易”为切入点,肯定其“希望优化服务性价比”的合理诉求,同时指出“拒不履行判决可能被纳入失信名单”的法律风险,引导其从“对抗”转向“解决问题”。
对物业公司:
调解员以“服务行业口碑为重”为引导,理解其“成本压力传导”的现实困境,同时强调“持续诉讼会消耗双方精力”,建议通过灵活履约减轻酒店负担,维系长期合作可能。
法理辨析:用规则划定协商边界
明确“判决效力不可规避”:即使达成调解协议,若酒店逾期仍需按原判决承担延迟履行利息及4倍贷款利息,强化履约威慑力;释明“物业服务对等原则”:若酒店未按约付费,物业公司可依法中止部分服务,但需保留“基础保障义务”(如消防设施维护),避免矛盾激化。
方案共创:用弹性机制平衡利益
经过几轮闭门协商,双方从“各执一词”逐步转向“各让一步”:
酒店方让步:放弃“按服务质量打折付费”的主张,同意在判决总金额基础上协商折抵;
物业公司让步:考虑酒店现金流压力,将原判决15.1万元金额折降至12万元,并接受“分两期支付”(首期6.1万元、二期5万元),同时将2025-2026年物业费提前纳入调解范围,避免后续争议。
闭环跟进:协议落地有保障
为确保调解协议切实履行,同里镇司法所同步建立“三重保障”:
程序合规:
邀请同里镇赛汗社区工作人员参与见证,确保协议签署过程公开透明;
履约提醒:
在支付节点前10日,通过电话、微信向酒店方发送《履约提示函》,降低“非故意逾期”风险;
动态回访:
协议签署后1个月内,回访双方履行情况,协调解决临时突发问题(如发票开具、服务对接等细节)。
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,不仅为辖区同类案件提供了“调解样本”,更彰显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效能。